简体版
资讯 / 正文

“艺术与地域复兴:从大陆到海岛”2024国际学术会议完美谢幕

香港新闻社11月11日报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于11月2日齐聚粤北始兴县,在周前艺术公社召开“艺术与地域复兴:从大陆到海岛”2024国际学术会议。

香港新闻社11月11日报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于11月2日齐聚粤北始兴县,在周前艺术公社召开“艺术与地域复兴:从大陆到海岛”2024国际学术会议。该国际会议由广州美术学院、始兴县委、始兴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美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始兴县委宣传部和城南镇政府共同承办,北海道大学观光学高等研究中心、国际海岛文化研究倡议组织协办。

会议从11月2日到3日持续两天,共分为四个主题论坛:艺术海岛、艺术乡建、地域复兴、创意田园,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7位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全球陆地-岛屿复兴的前沿理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为艺术推动地域复兴打开 “陆与海”、“居与游”更广阔的视野,探讨全球化时代中的地方意义。

会议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始兴县县委书记华关分别致辞,从学科融合、学术研究、遗产保护、地方发展等角度,充分支持和肯定此次会议的召开。热烈欢迎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日本、荷兰、瑞典、中国等全球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主持。

参与开幕式的还有始兴县委常委李俊枫,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李勇,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科研创作处副处长张体,城南镇书记陈敏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嘉宾,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教师和同学们。

“艺术海岛”主题论坛

11月2日上午,“艺术海岛”主题论坛由北海道大学高级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渠蒙主持并翻译。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约瑟夫·M·切尔以《论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复兴与旅游业之间的交集及其影响》为题,总结了在旅游业和游客经济非常突出的环境(岛屿和乡村)中进行的长期观察和参与,在这些环境中,游客的目光会主动聚焦于与之相关的现场艺术和文化组合。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文化学系副教授潘律以《流动的边界地:海南岛电影中的岛屿性(1950-1989)》为题,聚焦于与海南岛相关的电影制作及其在周围自然、文化和政治环境中的定位。用“流动的边界地”这个概念来探讨海南流动的岛屿身份,以阐释岛屿在革命中国和早期后革命时期性别与民族等方面的重要性。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亨利·约翰逊的发言题目是《艺术、遗产和工业岛:以鹦鹉岛为例》,从袋鼠岛在工业世界的地位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袋鼠岛所创遗产的动态变化,以及袋鼠岛如何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成为展览、装置和文化展示的空间。

北海道大学高级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渠蒙在《日本艺术岛复兴——从社会参与艺术到社会嵌入式共同创作》为题的发言中,探讨以海岛生活方式为主的移民,特别是那些在社区内外拥有强大关系网的移民,是如何在商业和社区活动中以竞争和合作等方式发挥各种作用的。

主题论坛一结束后,与会嘉宾聚焦“艺术海岛”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简单的提问与讨论环节。

“艺术乡建”主题论坛

11月2日下午,“艺术乡建”主题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林主持并翻译。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以《“陆—海”和“居—游”:中国艺术乡建的文化混响》为题,提出从“陆地到海岛”的乡村建设思考框架,旨在演示一条可逆与跳转的开放性路线,破除了现代主义图式下“乡村”在空间上的内置特征与隔绝属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吴必虎的《海岛的旅行书写与地方感知》主旨发言,为学界提供了从海岛书写及其形成的文化沉积中获取地方认知的进路,并进一步落实提升旅游者的海岛体验,增强海岛旅游竞争力,支持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文化建设上。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翁奋在《艺术在地实践中的“海岛乡村家园生态”》中以自身经历为研究对象,以翁奋的“海岛乡村”艺术在地实践如何围绕“海岛家园生态”的“陆-岛/岛-陆”关系的总体性结构上去重建岛民的“海岛乡村家园意识”来展开讨论。

暨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林丹通过《基于合作治理网络的乡村创新培育:以中国青田村为例》的研究,聚焦位于中国广东省顺德区青田村的艺术介入乡村复兴实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深入剖析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合作治理网络结构特征,并依托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合作关系形成原因。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兰娟娟以《区域社会的艺术研究:以渠岩的艺术乡建三部曲为例》为题,通过回顾渠岩的艺术乡建三部曲——许村计划、青田计划和周前计划,描述南北乡村在生计方式、社会结构和艺术现象等方面的差异,理解艺术乡建的在地性和可持续发展方式。

主题论坛二结束后,与会嘉宾聚焦“艺术乡建”的研究现状、发展前景,进入简单的提问与讨论环节。

“地域复兴”主题论坛

11月3日上午的“地域复兴”主题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林主持并翻译。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林的《从被动回归到主动创造价值:“城归”群体的迁移机制研究》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为例,基于Smelser的集体行为理论,构建从城市向乡村迁移的机制框架,重点分析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等因素的作用。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迈克尔·贾斯特以《“演化在行动”:广东省乡村地区生态系统的空间多元性、多元智能化、重建与再生》为题关注现代化的单一普遍化之外的超现代传统和实践,提出不同形式的认知导致多种多样的空间和世界模型。

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孙九霞在《本土性之美与本土现代性:一个藏族社区案例》主题发言中,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夏乌村作为典型案例,分别从人与物、人与人等不同维度揭示夏乌村本土性之美的具体表现,并探讨本土性之美与本土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华侨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荣鑫以《山海家园——乡土、信仰和社会剧场》为题,以闽南艺术乡建案例的分析,回应“艺术何以为乡村” 的时代之思,即以社会参与式的方式探索乡村复兴的过程之中,如何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重建乡村家园的地域文化。

主题论坛三结束后,与会嘉宾聚焦“地域复兴”的方法路径、地方文化,进入简单的提问与讨论环节。

“创意田园”主题论坛

11月3日下午的“创意田园”主题论坛由北海道大学高级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渠蒙主持并翻译。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南希·达克斯伯里以《基于地方的非城市地区文化和创意产业创新:IN SITU 项目》为题,通过深入研究,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非城市地区的创新首先是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地区出现的创新主要来自当地参与者或团体采取的行动。从艺术/创造性的角度看待特定地方的资源,为探索、理解和利用当地环境创造价值提供了灵感和新方法。

瑞典奈林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索莱娜·普林斯的《转型时期的旅游景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发言中,讲述三个与旅游世界密切相关的景观故事。这三个景观故事既展现了旅游业在塑造乡村景观的新含义和物质性等方面的作用,也展示了旅游业的可能未来。景观是分析地方变化之影响要素的有力框架,因为这一概念赋予自然和物质元素以社会文化和情感价值。

日本广岛大学助理教授西蒙娜·佐莱特以《乡村振兴和可持续乡村未来的整体战略:有机区域方法》为题,概述有机农业区代表样本的特点,研究了其建立、演变和社会-地区 动态特征。探讨有机农业区与其他以农村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讨论该模式如何通过加强地方和区域粮食系统的联系。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亚当·格里德霍伊以《艺术、遗产和岛屿原住民的协商》为题,以卡拉利特努奈特/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艺术为重点,探讨艺术如何成为土著岛屿振兴的载体,以及如何成为挑战殖民地将土著性视为历史的一种手段。

主题论坛四结束后,与会嘉宾聚焦“创意田园”的研究方法,进入简单的提问与讨论环节。(潘铭聪

责任编辑:李涵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慧琼陈勇参观海南舰 形容属一场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孙东:本港优势独特 河套香港园区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好

市民团体美领馆外抗议 谴责美国藉“35+颠覆案”干涉香港事务

海军舰艇编队举行甲板招待会 梁振英李家超等出席

律师会举办“一带一路”论坛 刘光源出席并致辞

香港举行海军舰艇编队访港欢迎仪式 李家超郑雁雄出席

马斯克公布美国政府“改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