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屆深圳讀書月的文化盛事中,一場聚焦深港歷史文化傳承與交流的盛會——「滄海桑田,雙城輝映」深港史志研究成果交流暨展示會日前舉行,為深港文化交流與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活動由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深圳出版集團、香港地方志中心、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聯合主辦,香港中華書局、深圳出版社、香港商報、深圳圖書館承辦,匯聚深港史志界眾多專家學者,共探雙城歷史文化寶藏。
交流會現場。 記者 趙桐曲攝
1
同源分流 同向互補
當日活動別出心裁地分為「公眾場」與「專業場」。
上午的「公眾場」於深圳圖書館拉開帷幕,廣東省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丘洪松致辭,闡明深港同宗同源的緊密聯繫,近年來,兩地在文化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成績斐然,深港共讀活動便是例證。此次成果交流暨展示會借深圳讀書月東風,深入挖掘雙城歷史,梳理文化脈絡,向世界展示充滿活力與國際競爭力的人文灣區面貌。
活動現場,群賢畢至,嘉賓雲集,100多位深港兩地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及觀眾齊聚。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香港地方志中心總編輯劉智鵬、副總編輯劉蜀永,香港珠海學院蕭國健教授,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牛長濤、副主任毛劍峰,深圳出版集團董事長唐漢隆、副書記邱剛,深圳文史學者木木、尹昌龍、楊宏海、胡洪俠,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岩等嘉賓出席活動。他們共同講述深港雙城故事,探討融合發展前景。現場互動環節更是拉近了公眾與專家學者的距離,讓知識與疑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深圳和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兩地7000年前即同屬「咸頭嶺文化」,約1700年前同屬東晉時設立的寶安縣,明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的建立標誌着兩地又一段共同歷史的開啟,至今已經走過了451個春秋。
「新安」之名,蘊含「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寓意,這一名稱無形中預示了深圳與香港兩城未來發展的文化脈絡,或者說是兩者共同的基因。
新安縣的治所坐落於今天的深圳南頭古城,轄境廣袤,覆蓋了現今深圳市的大部分區域以及香港全境。這是深港地區在歷史上第一次單獨組建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這也是如今人稱新安「世界最牛縣」的主因。甚至有專家指出,中國地域文化的幾大顯學,在敦煌學、西藏學、徽州學之外,隨着深港兩地的不斷交融發展,或許會形成一個展現海洋意象的「新安學」——中國歷史上的縣域大多抵海而止,新安縣屬地均屬沿海地區和離島。這一特點,反映了明代中葉經略海洋的意識,海洋基因滲透到深港兩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山川風物,鄉情撩人。深港這對同宗同源、同語同俗的「雙子星」,正從「同源分流」穩步走向「同向互補」。現場40多位深港文史學者、業內人士共同探討深港雙城故事。港深地方史志編撰者共話雙城往昔,交流史志研究經驗,攜手書寫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深港史志界互贈書籍。 韓學明攝
2
滄海拾遺 史志瑰寶
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以「此『新安』處是吾鄉」為主題進行分享。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牛長濤介紹了深圳地方志研究與編修工作,重點推介嘉慶《新安縣志》和《深圳市志》,指出兩者是深港古代志書和現代志書中的標誌性作品。牛長濤表示,深圳和香港同宗同源,共同譜寫了滄海桑田、雙城輝映的歷史篇章,研究和記錄這段歷史具有非凡價值。地方志是中華文化瑰寶,舉辦此次活動體現了方志文化自信。牛長濤指出,編纂地方志書、史書旨在 「存史」「資政」「育人」,深圳將與深港歷史文化機構和專家學者繼續創作優秀作品,傳播深港歷史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
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毛劍峰分享深圳黨史編撰成果,期望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激發社會正能量的源泉。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地方志處處長周華講述兩組史志研究的編撰過程與成果,指出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所獨有的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海洋文化交融的特質,體現在鄉鎮村落中。《深圳村落概覽》和《深圳通史》分別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二級調研員黃瑞棟介紹《深圳市扶貧志》編撰歷程,其中香港元素貫穿始終,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同胞的慷慨捐助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深圳發展的強大動力。書中那17處提及香港的點滴,皆是深港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生動寫照,深刻詮釋了雙城攜手共進的深厚情誼,彰顯深港血脈相連。
香港嘉賓圍繞「數字時代的方志閱讀」展開精彩對談,劉智鵬暢談嶺南大學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的教學藍圖,更敏銳洞察到地方志作為浩瀚知識寶庫,可為前沿科技大模型訓練輸送珍貴文本數據。劉蜀永則如一位讀懂香港的引路人,向觀眾悉心推薦多部解讀香港的標誌性讀物。蕭國健教授以一句「南頭城,古之屯門鎮」而開啟的深圳研究之旅,以及在探尋兩城歷史起源過程中的深刻感悟。
3
雙城對談 多元剖析
在深圳文史學者木木主持下,文化學者尹昌龍、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王軍、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博士、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二級調研員張勁圍坐,開啟一場精彩對談。
對談內容多元而深入,從尋找影響雙城發展的關鍵「深港人」,到深港地名背後草蛇灰線般隱秘而迷人的歷史淵源;從山水相依、生態相連的自然環境畫卷,到深港史志研究領域的前沿話題與深度思考,不一而足。
木木感慨,數百年來深港經歷同源分流到同向互補的歷史變遷。尹昌龍講述劉鑄伯、凌道揚、袁庚等「深港人」在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卓越貢獻。王軍分享了《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及編書心得,提及深港一河兩岸,山海相連,地名故事暗藏雙城的歷史文化淵源,強調香港與深圳分別見證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對接世界的重大歷史時刻。
孫文彬介紹了《香港志》的修撰情況,修志工作得到政府、社會各界支持,自然部類幾卷已出版,其中梳理了深港兩地自然方面的緊密聯繫。張勁從村落遷徙視角講述深港雙城故事,以沙井萬豐村和福永塘尾村家族遷徙的複雜路徑為例,揭示兩地古代一體的格局。
木木還期待深港未來深化史志研究,構建具有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特區文化特色的新安學。
4
專業研討 共繪藍圖
當日下午,深港史志研究專家學者們移師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舉行成果交流會專業場研討會。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月明、深圳市地方志辦公室二級巡視員黃玲等12位深港史志專家學者先後發言,闡述各自對深港史志研究相關領域的心得體會。
專業場研討會。 記者 趙桐曲攝
黃玲在深圳史志部門工作了36年,盛讚本次研討會是深港史志事業交流的里程碑。她回顧深圳史志事業伴隨特區發展歷程,期望其在深港文化事業中發揮更大效能,期待兩地合作編撰深港歷史文化叢書。胡洪俠感嘆港深嘉賓「公眾場」討論反映兩地城市特質,「面向現實,着眼未來」。他延續香港嘉賓開啟的AI時代史志研究話題,指出當前地方志語料庫規模局限,應為深港合作開發AI方志應用提供機遇,並呼籲為民間方志研究人員在深港查閱文獻提供便利。
牛長濤主持會議並作總結。他指出,深港地方史志研究成果交流暨展示會是深港兩地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兩地史志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兩地史志成果同台展示,廣大市民群眾熱情參與,充分展現了深港兩地的人文盛況。深圳與香港山水相連,血脈相通,多年來兩地史志界在挖掘歷史人文資源、促進兩地交流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斐然。今後兩地史志界還將更加緊密結合,繼續深入挖掘雙城故事,推動雙城融合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貢獻史志力量。
會上,深港兩地互贈圖書。會後兩地專家共同參觀了深圳方志館。
5
文化傳承 見證底蘊
據悉,11月24日至12月8日期間,深圳圖書館中心館二樓銀樹大廳與聯合書店·本來藝文館同步展出深港史志研究成果推薦書目40種。展示深圳讀書月深港史志推薦書籍包括深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深圳市志》、中共深圳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編纂的《中國共產黨深圳歷史》、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香港史讀本》、香港商報出版社出版的《港深地名故事》在內的共40種,讓廣大讀者都能感受到深港兩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部分香港推薦書目中的書籍可供購買。
11月24日至12月8日,深圳圖書館中心館 二樓銀樹大廳與聯合書 店·本來藝文館同步展出深港史志研究成果推薦書目40種。 記者楊琪攝
這些研究成果是閱讀研究深港歷史的基礎史料和重要文獻,為喜歡深度閱讀、深度研究的市民朋友們提供了一個「文本群」。是次活動不僅展示了深港史志研究的豐富成果,更為兩地在文化融合、歷史傳承等方面搭建了堅實平台,助力人文灣區建設邁向新高度。(香港商報記者楊琪)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