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资讯 / 正文

最初中国探源文明 海外华媒代表参访山西临汾陶寺遗址

香港新闻社12月16日临汾电 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文旅采风一行15日走进山西临汾,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临汾探源中华文明,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合影留念。

香港新闻社12月16日临汾电 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文旅采风一行15日走进山西临汾,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源中华文明,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创新交流和有效传播。

翻开山西的地理画卷,716公里长的汾河犹如一条巨龙,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地将临汾盆地一分为二。临汾之名,正是因其地处汾水之滨而来。

据史载,元末明初,临汾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中国各地,并辗转迁徙海外。临汾被世界华人当成“家”、称为“祖”、看作“根”。在“根”的引领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华人踏上归途,寻找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那份由血脉相连、文化传承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希望借此机会与华媒同行交流”

2024年,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带火了游戏素材取景地山西临汾。“来山西临汾,可以说期待已久,也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但是踏上这片土地后,觉得历史厚重,内涵丰富,收获了很多惊喜,对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满了期待。想说一句,‘华人老家’我们回来了!”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是一位资深新闻人,他把此行看做考察也视为学习,“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接地气,引共鸣,也希望借此机会与世界各地华文传媒同行互相沟通,共同提高,为做大做强华文传媒发挥更大的作用”。

借助裸眼3D沉浸式体验先民生活

位于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被学界认为是“最初的中国”。

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三个基本陈列单元和“陶寺考古”等专题展览、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出土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运用数字化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完整全面展示了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陶寺文化「光被四表 协和万邦」的精神品质,是记录、保存、展示中华文脉的重要宝库。

参观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文物。

这里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在陶寺遗址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表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礼器,以及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器物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器物是一件彩绘蟠龙陶盘。盘子上,龙造型十分接近后代夏商周及后世之龙,因此,陶寺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

“裸眼3D技术让参观者无需设备即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陶寺先民生活与劳作场景;智慧屏与互动沙盘亮点频出,前者动态展示文物背后信息,后者让参观者亲手操作感受古代城市规划智慧等,我都体验了一把,非常棒!”骆南辉是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董事,参访中,总能看到他用手机记录的身影,“我认为,博物馆这些科技元素不仅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更让参观者沉浸于陶寺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中,使博物馆成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个角落都诉说着动人历史故事。”

点赞博物馆“黑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加拿大《环球华报》社长司晓红说:“陶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巧妙运用光影、数字等新技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活了起来。”

“我太喜欢陶寺了,我们《北欧时报》的logo就是用龙代表华人,寓意龙的传人在北欧传递双边文化,沟通有无,促进合作,增进友谊,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绘蟠龙陶盘,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真是相见恨晚。”瑞典《北欧时报》副社长赵娟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陶寺遗址,她感受到最初的“中国”,也了解“礼乐文明”的初步形成,这趟参访,彷佛开启了一场与先民的对话。

(香港文汇报、香港新闻社 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李涵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