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由囚车送往法院受审。(香港文汇报资料图片)
黎智英第三十一日出庭自辩作供,控方引述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助手 Mary Kissel 向黎献计,可向蓬佩奥提议制裁内地官员子女及特区官员,并将香港比喻成冷战时的柏林以争取西方支持,控方指出黎其后于不同场合均有参考 Mary Kissel 的建议提倡制裁内地和香港。
控方展示一则于 2019 年 7 月 25 日在《苹果》刊登,有关黎接受民主党前主席何俊仁网台访问的报导,当中提及“黎智英称,早前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会面时,对方问他,美国可以怎样做? 黎认为,美国可以制裁现时有份打击今次反修例运动的香港和大陆领袖”。黎庭上确认于会晤蓬佩奥时作出此建议,并承认曾在其他场合提出把香港类比为冷战时的柏林。
控方续展示黎于 2019 年 7 月 10 日(会见蓬佩奥翌日)出席美国一个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 - FDD)的座谈会发言内容腾本,当中黎曾形容香港为柏林,需要得到西方的援助。黎亦扬言“香港正为西方价值而战,即香港在美国敌人的阵地中为美国而战”(Hong Kong is fighting a war of the same values as you.It means that we are fighting your war in your enemy camp),并表示美国绝对有能力利用核武,于瞬间内歼灭中国 (you (theUS) have the nuclear weapon you can finish them (China) in aminute)。
在控方盘问下,黎辩称他以“核武”作比喻(a metaphor)来形容西方道德标准。法官李素兰质疑,黎于座谈中从未透露他的言论只是比喻,并指这可能只是黎的想法,观众或不能理解个中意思。黎表示同意法官说法,并承认他把中国共产党视作敌人。
法官:上百万市民或是被黎智英言论误导上街
控方续引述黎智英赴美出席 FDD 座谈会上主持人问黎,是否认同修订《逃犯条例》的目的并非著眼于追捕“台湾谋杀案”的杀人犯,而是在于要把异见人士送返中国内地 (this isdeliberately designed…to basically send opponents of the regimein Beijing back to the mainland)。黎认同主持人的说法,并称内地可拘捕及囚禁任何人,令香港再无法治 (Yes …Exactly…)。
控方指出这显然并非事实,修订条例原意是修补法律上的漏洞,把潜逃的犯人引渡回犯案地,惟黎当时不但未有纠正主持的谬误,反而对此予以肯定。黎称当时不认为有关说法是谬误,控方质疑黎是故意误导观众,黎否认。
法官李运腾问黎是否认同主持所言,追捕潜逃谋杀犯只是政府藉以修例的借口,黎表示同意。李官追问黎从何处获得有关想法,黎回应称若只为追捕谋杀犯,香港便不会有上百万人上街示威 (if just for the murder there won’t be millions of people walking to street to contest it)。控方提出可能示威者亦误解修例原意,黎则指不相信有那么多人同时被误导;法官杜丽冰随即提出,那一百万人可能就像黎般错误理解修例。黎不认同杜官说法,惟法官李运腾质疑:“或许那一百万人就是被你的言论误导上街”(or because the million people believe in what you said )。
黎智英供词露破绽 被揭制裁内地和香港主张愈趋激进
控方于庭上展示黎智英与其助理 Mark Simon 在 2019 年 8 月7 及 8 日的WhatsApp 通讯记录作盘问。对话显示黎将一篇应前任白宫首席撰稿人及《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麦伟林建议而撰写的评论文章拟稿,发送予Mark Simon给供意见及修改。
黎于文中提出三项美国可针对中国采取制裁等具体行动的建议,包括提议美国公民就香港问题致函国会两院议员以提升对香港议题的关注,并建议制裁“影响香港自由”的官员,如拒发签证予相关的内地和香港官员子女;国会成立专责委员会研究就修订《逃犯条例》实施制裁行动,惩罚内地和香港官员。
控方指出黎在建议美国以惩罚内地和香港官员方式去展现西方道德权威,黎则辩称文意为“对抗”非“惩罚”。法官李运腾随即质疑,指黎于稿明确用“制裁”字眼,与其早前否认曾提倡制裁官员子女的供词矛盾。黎解释“拒发签证”与“制裁”有别,制裁应指遣返在美的就学子女,而非单纯拒绝签证的申请。法官杜丽冰反问黎,难道针对官员子女的拒签本质不属制裁;法官李运腾亦追问若未能获得签证,那如何能在美读书。
控方再展示黎另一篇于 2020 年 5 月 29 日刊登于美国《纽约时报》题为“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的文章。当中提及以注销内地和香港官员子女现行签证作为报复中国的手段。控方追问注销签证是否属制裁措施,黎承认属制裁。法官李素兰质疑“注销现有签证”的建议不就是比早前黎称只是建议“拒绝签证申请”更为进取,黎认同是更进取。法官李运腾追问黎当时想法变得进取的原因,黎未有正面回应,惟同意这建议是制裁的一种,亦承认其建议是更趋激进。
此外,控方就黎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及“既然我们已经淘汰了奴隶制,为何不能淘汰暴政”,问及“暴政”所指是什么,黎智英承认其意指中国。法官杜丽冰追问文中“我们”一词是否包括黎在内,黎回应指包括所有人及历史。就黎的论述,主责盘问的律政司副刑事检控专员周天行即时回应指“不包括我”。
反修例期间游说美议员来港视察暴动与泛民密会
控方展示黎智英于 2019 年 7 至 10 月反修例暴动期间,与Mark Simon 的WhatsApp 对话纪录,当中显示黎要求 Mark Simon 能安排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等国会议员来港实地视察反修例示威,并与本地反对派人士会面。黎在庭上承认,曾向 Mark Simon 建议将美国国会议员等人到港之行,定调为“暴力实况调查之旅”(Let’s treat the trip of the senators and congressmen as a trip of fact-finding of violence of HK resistance movement)。
对话中亦显示黎当时曾问 Mark Simon,他们应要怎样游说(lobbying exercise)才可促成美国国会议员来港一事。黎在庭上解释有关“游说”是指说服他们来港。黎庭上确认于 2019 年9 月及 10 月期间,包括 Rick Scott、Ted Cruz 及 Josh Hawley等美国国会议员曾到访香港,惟指佩洛西及鲁比奥并无来港。
在控方盘问下,黎辩称当时来港的国会议员并非由他邀请,而他们是主动来港。法官杜丽冰及李素兰均就黎的说法提出质疑,指对话纪录显示黎曾向 Mark Simon 称希望参众议员能来港,以及建议他们能先到香港才去台湾;黎续辩称这班参众议员原本已进行亚洲之行并打算来港,黎只是冀他们能更快来到。
其后控方展示一则 Mark Simon 于 2019 年 9 月 18 日发给黎的讯息,当中 Mark Simon 告知黎,参议员 Rick Scott 及 Ted Cruz分别将于同年 9 月底及 10 月初到港,黎在庭上确认他于 2019年 9 月 29 日及 10 月 12 日先后与二人会面,另外亦于同年 10月 14 日与参议员 Josh Hawley 饭聚。
此外,黎与 Mark Simon 的对话纪录亦显示他们于 2019 年 10月 6 日讨论邀约一众反对派包括郭荣铿、何俊仁、李柱铭等人出席同年 10 月 10 日与数名美参议员的私人饭局。
黎智英承认年轻人激进示威就是暴动
控方另呈堂黎智英与 Mark Simon 于 2019 年 8 月 2 日WhatsApp 通讯纪录。纪录显示,黎向 Mark Simon 表达对特朗普言论感到失望,并附上彭博(Bloomberg)报导特朗普采纳中方论述,称香港反修例示威为暴动的连结(“Trump calls Hong Kong Protests' Riots, Adopting China Rhetoric”)。Mark Simon 回应指情况不理想,但认为此事对特朗普政府而言非核心议题,故处理态度草率。
控方就黎表达失望一事进行质询,黎供称已无法忆及新闻内容。法官杜丽冰追问黎,是否因特朗普采纳中方论述而感失望,黎辩称失望可能源于报导的其他内容。当被问及是否赞同特朗普对示威的定性,黎承认部分年轻激进示威者的暴力行为构成暴动。
此外,控方展示另一则黎于 2019 年 8 月 5 日传送至 Mark Simon 的讯息,黎写下数个围绕反修例抗争的问题,并要求Mark Simon 代他草拟答案,包括香港人在压迫下是否仍能站出来对抗,以及外国可如何支援香港抗争等。Mark Simon 回覆指,应持续向香港特区及中央政府施压,以制裁及具风险等手段去损害中国整体利益 (to persist and puts pressure on government and Beijing to act with caution or risk actions and sanctions that damage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PRC)。黎当时回应称这是很好的建议。法官杜丽冰质疑,黎是否认同 Mark Simon 的建议手段,黎则辩驳当时只是认为这些是好提议,惟不等如认同说法。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