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陈兆根:院校积极融入国家发展 课程添创科元素 增跨科课程

​陈兆根认为,由于自资院校不受政府恒常资助限制,能迅速针对社会最新需求开办新课程或优化现有课程,有助培育具即战力的专业人才,补充香港人才结构。

陈兆根。(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兴伟 摄)

(香港文汇报 记者 陆雅楠)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并建设成国际创科中心,除了各所资助大学的雄厚实力外,一众自资专上院校的发展,亦是整体高等教育扩容提质、有效集聚高端人才的关键。由特区政府教育局成立、负责就本港自资专上教育宏观策略和支援监管提供意见的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主席陈兆根早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指出,与资助大学每3年周期的学术规划不同,自资院校办学更灵活且具市场导向性的优势,能更快速回应持续转变的人力需求。他透露,委员会早前致函所有自资院校,提出配合“八大中心”定位,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策略性意见,多所院校都积极回应,于现有课程加入创科元素并新增跨学科课程,以回应创科发展的最新人才需求。

本港现有超过20所自资专上院校,单是学士学位及副学位学生人数已超过6万,是高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兆根指出,过去数十年香港高教规模不断扩张,资助大学增至八所且排名愈来愈高,至今更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骄人成绩令世界瞩目。

升学路径多元 为高教注新活力

他表示,多所理工类学院发展成学术型大学后,需要填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缺口,家长对子女的学历期望亦有所提升,希望至少能本科毕业,自资院校的崛起正好为香港高教生态注入新活力,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升学路径。

陈兆根认为,由于自资院校不受政府恒常资助限制,能迅速针对社会最新需求开办新课程或优化现有课程,有助培育具即战力的专业人才,补充香港人才结构,与资助大学相辅相成,巩固香港教育的优质品牌。

补助金计划批出8申请 涉款2.24亿

为回应香港创科发展定位,他提到,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ESGS)至今已批出8项创科相关课程申请,涉款约2.24亿元。陈兆根指出,相比资助大学较注重基础研究,自资院校于应用型及跨学科研究方面较具优势,委员会可从中发挥联系人作用,早前向各自资院校致函时,强调应加强应用研究能力,以发挥影响力,同时推动卓越教学,提升应用教育质素,为未来社会的转型与挑战培育人才。

发展应用科学大学,推进职业专才教育亦是本港自资院校近年的焦点之一。陈兆根表示,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可透过更多实习和职场学习,结合理论与实践,应科大可与传统学术型大学形成明确分工,帮助有志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青年学生实现“行行出状元”。

他提到,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规划表明要“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并“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这与本港自资院校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他以腾讯近日在香港成立的WeTech Academy为例,指出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企业常反映难以招聘到符合业务需求的配对人才,很多大学毕业生入职后仍需再花不少时间培训,自资院校应发挥灵活多元的优势,补足相关人力资源供应的不足。”

提供人才支撑 助港建国际科创枢纽

身兼应科大联盟督导委员会委员的陈兆根称,该联盟的成立可推动香港专上院校与内地及海外应用科学院校加强深化合作,而大湾区会是焦点地域,他相信,在政策配套支持及委员会的策略性引导下,本港自资学界可在国家及大湾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担当更积极角色,为香港成为国际科创枢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打造“留学香港”品牌 非本地生限额首度与八大看齐

积极吸纳非本地学生,是香港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关键一步。特区政府教育局早前宣布,已成功向国家教育部争取,由9月新学年起本港6所自资院校的内地、澳门及台湾地区学生人数限额逐步放宽至40%。陈兆根表示,有关安排对自资专上教育有重大战略性意义,从收生限额数字分析,自资院校首度与八大看齐,象征本港高等教育自资与公帑资助界别“双轨并行”,可望合力推广“留学香港”品牌,为教育枢纽建设作贡献。

吸才比八大更灵活

获放宽逐步增收内地生入读本科课程的6所自资校包括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香港恒生大学、香港珠海学院、东华学院,以及职训局辖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THEi)。陈兆根指出,本港自资教育近年发展日趋成熟,各院校积极发挥灵活多元优势推动国际化,非本地生人数持续上升,展示在教育枢纽方面的重要潜力。此外,由于自资课程不涉公帑,除内地、澳门及台湾地区学生外,招收其他地区的非本地学生并无设限,在吸纳人才上甚至比起八大更有灵活处理的空间。

陈兆根提到,从过往案例可见,非本地生招收人数愈多,自资院校财政愈稳健,香港的国际化形象亦愈鲜明,他表示,自资委员会以至教育局都鼓励院校按实际情况及学术优势,在吸引更多内地生的同时,亦应考虑扩大招收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学生,进一步提升校园多元化程度。

他强调,香港作为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在市民安全、交通配套、社会福利、医疗支援及教育体制等方面均达世界级水平,但支撑香港持续发展的财力与人力缺一不可,尤其是发展绿色科技、人工智能(AI)等新兴产业,“若香港人力资源不足,许多工作将难以推进。更多内地学生来港读书,将提供更多可编配的人力资源,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即使只有一半(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对香港而言仍是利好。”

不过,陈兆根直言,增加非本地生将对自资院校的住宿、教学资源等配套构成压力,为此,他们与教育局会按循序渐进原则,针对各院校的承载能力订定其适用限额,确保非本地生的增加不会对现有学生就学机会及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良性竞争持续进步 扩容提质避免“躺平”

为促进自资专上教育的监督和发展,特区政府正进行修订《专上学院条例》(第三百二十章)工作,立法会《2025年专上学院(修订)条例草案》委员会昨日举行首次会议。陈兆根表示,教育局一直有就修例咨询委员会意见,强调本港专上教育要有不同声音和良性竞争才能持续进步,政府作为管治者,修例并非为淘汰个别院校,而是因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支持院校扩容提质,避免“躺平”心态。

港专上教育体制受国际赞誉

陈兆根引述早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普遍对本港专上教育体制有颇高评价:第一是学术水平很高;第二是学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第三香港整体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执行力,以及质素保证机制等均受到国际赞誉。

他表示,对于本港自资教育界别来说,作为主要法律规管框架的第三百二十章,自1960年制订以来未经重大检讨,部分条文已不合时宜,修例配合界别的最新发展可说是当务之急,期望透过修例进一步确保院校质素、透明度和问责性,同时适度拆墙松绑提升效率,并藉设立统一的规管架构,促进质素保证、管治、定位及整体协调方面的一致性。

陈兆根表示,条例草案订定了更公平透明的程序,包括要求表现未如理想的院校提出纠正措施,或对其注册施加条件或限制。

他指,委员会成员涵盖海内外知名学者、商界及学界领袖,可为院校带来专业知识与经验,透过与教育局紧密合作,能就院校的发展策略提供具建设性意见,支持其提升质素。

完成修例后,第三百二十章规管的自资院校将由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统一负责质素保证工作。曾任该局主席6年的陈兆根指出,该局是亚太区首个同时获高等教育质素保证机构国际网络(INQAAHE)和欧洲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协会(ENQA)认可的机构,未来可提升自资专上教育在本地及国际间的认受性,巩固香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

就过去部分自资院校出现课程同质化问题,他认为委员会将与教育局鼓励各院校发展具特色的专精范畴,以满足经济环境转变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