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杨莉珊:东江水供港见证国家无私关爱

港人能以极低的费用享用极稳定、极优质的水源,以及高质量的供水服务,除了政府的补贴外,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文|杨莉珊

东江水跨越粤港山川,持续流淌60载。这条“生命之水”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用量近八成,成为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血脉工程”。东江水供港模式体现“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其经验正拓展至电力、食品等民生领域,为湾区融合提供范式。

市民饮水思源

香港自开埠以来长期面临淡水短缺,1963年大旱触发水荒危机,港人4天供水一次,催生粤港合作。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开创跨流域调水先例。历经三次大规模扩建(1974/1987/1998年),输水能力从0.68亿立方米/年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2021年建成新输水管道实现全封闭智慧输水。

2022年香港支付东江水费用49.3亿港元(占水务署开支47%),单价7.04港元/立方米,较本地海水淡化成本(12.7港元/立方米)低44%。战略价值,保障香港四大支柱产业(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用水安全,2022年香港GDP达2.6万亿港元,水资源稳定供应贡献显著。民生保障,人均日供水量从1965年25升增至现在136升,支撑全港700万人口生活需求。

根据专业国际研究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有40亿人、即世界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处于“高度缺水”状态。可想而知,稳定的食水供应并非理所当然的事。

饮水思源,东江水供港长期保持水质高质量,水价较低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支持、沿江人民的巨大付出。国际水协会报告显示,本港现时每100立方米的饮用水水费总额仅需262港元,远低于其他先进国家的城市,甚至低于部分内地一线城市。港人能以极低的费用享用极稳定、极优质的水源,以及高质量的供水服务,除了政府的补贴外,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面对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挑战,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的“先节后增”策略基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思维。该策略包括以下措施:首先,推广智能水表普及化应用,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30万户的安装工作。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用水模式,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如管道泄漏),旨在降低住宅用水量10%。其次,在工业领域实施循环水系统,要求数据中心等高耗水行业强制采用封闭式冷却装置。2023年太古港改造项目数据显示,节水效率达到65%。此外,参照新加坡分级定价机制,研究对月用水量超过22立方米的家庭征收30%附加费用。初步预测,此举可能减少5%的非必要水资源消耗。

香港供水体系正从依赖外部水源转向“节水-多元-智能”模式,其经验为沿海高密度城市提供三方面启示:技术层面应用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水系统全链条可视化管控;社会层面通过水价机制优化与公众参与科学管理,将节水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区域层面以水资源协作为突破口,探索大湾区生态资源协同管理机制,为特殊制度下的资源调配提供创新方案。这一转型既是保障水安全的关键路径,更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标——通过构建全覆盖的水资源管理网络,方能实现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