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第三)议员严刚。
文|严刚
立法会大会今天(16日)讨论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当前,香港正处于一个极具挑战的时代。外部环境方面,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已升级至“关税核弹”的级别,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内部方面,政府面对高财赤、稳增长、保民生、促改革的巨大压力。在此情形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财政的可持续性,积极推动政府治理改革,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了一系列稳定市场信心、推动产业升级的措施,并回应了业界诉求,包括本人提出的扩大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改革公共服务收费、为离岸贸易提供半税优惠等相关建议。总体而言,这是一份能平衡节流与发展、经济与民生、务实稳健的预算案,应当给予肯定及支持。
然而,面对挑战和机遇,建议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部署,以实现香港的长远健康发展。
第一,应进一步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提高金融市场韧性及香港股市吸引力。
在美国发动贸易战的阴影下,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应把握机遇扩大人民币在资本市场的应用,并提升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在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可考虑以下措施:扩大人民币交易柜台的覆盖范围并提升交易规模,优先推动更多中资蓝筹股增设人民币柜台;同时,争取中央支持,推动内地社保基金与新增保险基金跨境投资香港资本市场,这既能为香港带来耐心资本,又能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此外,增加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衍生品的品种、数量和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对冲工具。针对美国可能强制要求在美上市中概股退市的威胁,香港应该积极吸引更多海外中概股来港上市。
第二,应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应对供应链重组。
美国发动的关税战迫使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这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香港应把握近期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将香港纳入许可交割地的机遇,争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贸易选择。一方面,需出台政策,推动业界加快交割仓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期货交易提供现货仓的支持,提升香港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还可以推动大湾区仓储设施的互联互通,吸引内地企业通过香港交割仓进行跨境结算。
第三,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培育战略产业人才,加快发展河套创科合作区。
科技创新是香港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然而,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的加剧,使得香港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也面临困难。在此背景下,香港应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人才的培育。政府应加快“北都大学教育城”,以及河套创科合作区的开发,吸引内地名校与香港的院校在北都区联合办学,特别是针对香港紧缺的专业,如海洋专业、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引入内地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科研事业。同时,吸引大型科技企业与大学合作,在北都区设立实训基地,以更好地培养尖端人才。
第四,优化强积金投资机制,稳定市民退休保障。
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严重影响强积金的回报,市民的退休保障面临著巨大压力。政府应优化强积金的投资机制,以分散投资风险,稳定市民的资产。考虑到政府未来五年每年拟发债1500亿至1950亿元,建议开放强积金直接投资政府债券的选项,比如允许市民选择一定比例的强积金配置于政府的中长期建设债券。同时,优化银色债券发行机制,推出更长年期,如十年的银色债券,并允许55岁以上的市民以公积金直接购买。此外,要加快强积金的数码化转型,让市民能更灵活地管理退休金。这些措施既能为市民提供更稳健的退休保障,也能为政府项目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发展智慧和绿色港口,降低物流成本,拓展新能源加注产业。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之下,物流成本一定会上升。为此,政府应推动智慧和绿色港口发展,以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港口运作效率,降低香港的物流成本。一方面,推动港口、海关及航运企业,以及相关电子平台接入正在构思设立的“港口社区系统”,实时共享贸易、货运与清关信息,以提升物流的透明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应适度增加对企业的智慧港口项目和配套的仓储物流及修船等项目的财政资助,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自动化、智能化投入,提高港口运营效率。此外,在地契、城市规划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新能源加注等绿色航运,对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物业改变用途费用,应考虑予以一定减免。
香港的未来发展既充满挑战,更蕴藏机遇。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务实有为,推动深层次改革。唯有以更大的决心、精准施策,香港才能在变局中把握主动,开拓新局,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期望政府与社会各界可以携手共度时艰、共襄盛举、共创未来!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