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团结香港基金高级研究经理区浩驰先生、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先生、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先生。(香港文汇报记者万霜灵摄)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张弦)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今日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针对最新供应趋势及市场热话提供最新分析。未来五年,私人住宅和公营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别将达到17,100及37,700伙,足够达到《长远房屋策略》(《长策》)目标。因应私楼卖地市场疲弱,当局应续精简审批简化地契。公营房屋供应趋向乐观,轮候时间达标在望,但新挑战在于控制建筑成本。资助房屋虽与私楼楼价重叠扩大,但潜在竞争并不显著,未来更可以对促进公屋流转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指出,公营房屋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预计2025/26至2029/30年度期间,单靠传统公营房屋年均32,100个单位,已超越《长策》30,800个单位目标,为《长策》2014年公布以来首次发生。加上简约公屋正在稳步推进,未来五年公营房屋每年平均落成量将达到37,700个单位。过去“头轻尾重”的供应问题正在缓解,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将维持下降趋势。分析显示特区政府正在《长策》目标之上建立更稳健的供应缓冲,即使计及可能出现的潜在延误,预计未来十年传统公营房屋落成量仍将高出《长策》目标约7%至31%,但要在2026/27年度前达成4.5年轮候时间目标,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的短期填补作用不可或缺。
尽管公营房屋供应前景趋向乐观,背后的成本也正在浮现。预计未来四年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考虑到未来有一定供应缓冲提供空间,报告建议特区政府应重新检视“插针楼”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断膨胀的建筑开支。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