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联会昨日(23日)发表有关港岛历史文化深度游的调查,显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多人、约75%会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列为考量因素;其次是“交通便利性”、占约66%;仅23%受访游客会将“当地消费水平”作为考虑因素。
工联会认为,调查反映只要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丰富即独特、交通足够便利,即使当地消费水平较高,仍能吸引深度游爱好者。
工联会去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以问卷形式访问了431名内地深度游旅客,了解他们的旅行偏好、出行习惯以及消费意愿等。
调查从民政事务署“香港自游乐在18区”网页抽选一些港岛的历史文化景点,包括中西区文物径、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大坑莲花宫等。调查显示,中西区文物径最为内地深度游旅客熟知、有34.11%受访者选择。在历史文化特色游主题方面,内地客最感兴趣的首三位分别是旧区本土文化(61.48%)、古迹游(58.93%),以及香港发展历史(53.36%),文学游亦位列第四。
在有兴趣参加的历史文化特色游路线方面,65.43%受访者选择沿海古迹之旅,路线途径谭公庙、天后庙、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筲箕湾东大街等地;紧随其后的是漫步文人足迹,获64.97%受访者选择,有关路线经过北角继园街、林泉居旧址、香港大学、浅水湾等地。
工联会建议康文署结合热门小说,规划文学旅游主题路线,并推出一站式应用程式,让游客了解交通资讯等。
至于旅游产品消费偏好方面,以地道美食居首,73.32%受访者愿意为其“买单”;其次是“冰箱贴、明信片、杯子等纪念品或手工艺品”,占49.65%;第3和第4分别为“导赏团”和“订制化旅程”,二者相加占比超过60%。
在消费额度上,最多内地客选择“500港元以下”,占比36.19%,但也有7.89%的受访者选择“2000港元以上”。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表示,来港的内地客主要透过社交媒体了解旅游资讯,政府应更好利用媒体及KOL,合作推广更多香港深度游的资讯。又指以往经常推荐旅客来港看霓虹灯,但因应安全问题,屋宇署或要求部分商户拆除霓虹灯,郭伟强认为这与香港推广霓虹灯历史相违背,建议特区政府考虑是否推动活化及保育,令香港一直以来存在的建筑文化可作相应保留。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