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嘉宾合影。
香港新闻社4月24日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语言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作用,助力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4月19日,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与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漳州闽南书院举办。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规范标准普及与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张世平、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肖航、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林耀进、泉州师范学院原副院长林华东、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庄初升、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莉宁、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漳州市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沈诏坤、福建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与语言文字处二级调研员彭杰、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书记肖永红、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勇长、漳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惠贞、漳州闽南书院院长叶明义、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云等来自政府部门、文化界、学术界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两岸闽南方言传承与发展、闽南方言境外传播以及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并达成多项共识。
林晓峰在致辞中指出,要传承保护闽南方言文化,做好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努力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爱拼敢赢”的精神内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通过语言、艺术、民俗等多维融合,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国际化传播,助力构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
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云主持。闽南师范大学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吴晓芳主持了上午大会报告及会议总结环节;泉州师范学院原副院长、二级教授林华东,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志强分别主持了下午大会报告及自由发言环节。
研讨会上,10多位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语言文化融合之道,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言献策。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规范标准普及与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原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教育部语用所所长张世平以“政策为纲,方言为脉”的宏大视角,勾出国家语言治理的演进图谱。“方言保护从来不是学术独奏,而是政策与民心的交响”。当政策蓝图遇见全球语境,华语如何书写“多元一体”的文明叙事?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孔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导徐杰分享了“三环同心圆”理论,带我们跨越山海,聆听华语的心跳!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导肖航的前瞻洞察,让我们坚信:“数字化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文化传承的温度计”。而这份温度,正流淌在闽台闽南方言保护的实践中。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莉宁,分享了1800多个调查点的丰硕成果,让人们看到语保工程的“硬核守护”。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语保工程二期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庄初升,提出了“存档与存活双轨制”,其深刻洞见,让大家看到方言保护从“抢救性输血”到“可持续造血”的范式转变。而闽南方言作为“权威方言”,更是两岸共同的精神纽带。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黄清贤(中国台湾),分享了从台湾闽南方言思考两岸认同取向。“闽南方言里藏着两岸最大的公约数”,闽南方言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原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林华东认为,当下,闽南方言正面临双重挑战,普通话推广带来的代际断层与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认同危机。但语言存续规律告诉我们,方言生命力与其文化承载力相关。
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何慧俐(中国台湾)表示,如何讲好闽南文化的故事,须对闽南文化深入研究,并且以能吸引群众的方式进行表述。唯有能深入浅出、触动人心的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够强大建设国际传播的能力,将闽南文化的传播广泛地推向世界。
集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曼君建议,推动闽南方言文化创意产业朝着良好有序、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方言文化机构应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充分有效发挥闽南方言文化元素的效用,两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教授吴晓芳强调,语言对族群、国家认同是不是有催化作用,必须由他存在的社会情境来决定。我们需要以闽南方言文化为抓手,加强闽南方言研究,做好闽南方言新媒体作品的入岛宣传工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颂育表示,双向视角下传统自然代际传承困境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峻。数字技术革新更是造就“在场缺席”困境,削弱祖辈权威,加速代际文化认同断裂。这些多维度、深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让传统自然代际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修复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强军认为,从闽南方言教材谈闽南方言保护研究,本质上是探索语言形式与文化认同在代际传承中的动态交互机制。作为汉语方言中最具历史层级的活态样本,闽南语教材的编写策略不仅涉及语言学本体的技术问题,更承载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构功能。
此次研讨会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专家们的专业研究及深刻洞察,不仅为闽南文化的全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且勾勒出一条以语言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的全球化发展路径。今后,闽南文化将进一步凝聚海内外侨胞力量,持续深化语言保护、学术研究、产业协作与国际合作,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亮丽名片。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